夜城直播_夜城直播app官方正版下载_夜城直播高品质美女在线视频互动社区

戈老憶我國第一臺智能可編程序調節(jié)器誕生過程

2019/1/11 1:25:51 人評論 次瀏覽 分類:文化長廊  文章地址:http://m.prosperiteweb.com/community/2320.html

戈劍老先生參與了我國第一臺智能可編程序調節(jié)器的研究開發(fā)工作,戈老在本文回顧了當時研發(fā)我國第一臺智能可編程序調節(jié)器的經歷和過程,為后來的儀表人了解和記住這段歷史提供了鮮活文字資料。

重慶工業(yè)自動化儀表研究所初次接觸微處理器模板

20世紀70年代末,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,微處理器開始被引進。1979年,我當時所在的機械部重慶工業(yè)自動化儀表研究所從機械部分配到了一些微處理器模板,是摩托羅拉公司的產品,我們電動儀表室也爭取到了幾塊。在那個年代,進口的微處理器模板是非常稀少和寶貴的,每塊模板在機械部儀表局都有備案,所以課題組的人員與所里簽訂了保證不損壞模板的責任保證書。

微處理器調節(jié)器攻關課題組成立

在所長馬少梅的主持下,所里成立了微處理器調節(jié)器攻關課題組。課題組由張家駿、楊林、梅露和我組成,張家駿任組長,并負責總體設計和軟件設計,楊林和我負責硬件調試。當時,對微處理器還不甚明白,我們請工控機室的同事進行計算機知識掃盲,從最基本的二進制知識入手,二十進制轉換、二十六進制轉換、二進制加減乘除運算、小數(shù)點的處理,符號位的處理,CPU(摩托羅拉公司的M6800)、A/D 、D/A、 I/O、通訊等,一點一點啃下來。

歷經艱難險阻,第一臺智能可編程序調節(jié)器成功問世

當時編程很困難,一塊摩托羅拉的學習板(Kit板)上只有1KB的RAM容量,沒有匯編語言,也沒有C語言,沒有仿真功能,只能用二進制碼鍵入RAM,然后將EPROM插到燒寫ROM的插座中,將程序寫入EPROM。大一點容量的程序要分成一個一個的小程序,分多次寫入,再將EPROM插到CPU板上。運行后,看軟件有沒有錯誤,如有錯誤,則用紫外燈管將EPROM中的信息擦除掉,再將修改后的程序寫入EPROM。程序有了錯,只能在紙上從二進制碼的程序清單中一步一步地檢查,看錯在什么地方。有時要查好幾天才能找到一個錯誤。

硬件調試也同樣碰到很多困難。數(shù)字電路不像模擬電路,模擬電路只要用示波器和萬用表就能判斷線路的運行情況,有了故障也容易檢查。但當時沒有邏輯分析儀,有了問題只能用示波器一點一點地看,或用示波器檢查觸發(fā)脈沖信號或者電平高低,再以萬用表(只有模擬萬用表)加人工判斷,找出問題,解決問題。我們每天在實驗室都要工作到晚上9、10點鐘,星期天也不休息。當時的工作氣氛非常好,有什么問題可以公開討論,各抒己見,直到弄懂為止,沒有任何的保留,每個人都得益匪淺,進步很快。


加上車間師傅的大力協(xié)助,第一臺智能可編程序調節(jié)器于1980年問世了。整個儀表由CPU板、A/D 、D/A板、 I/O板、電源板、PV、SV顯示表頭、閥位指示表組成。A/D 、D/A模板各有4個輸入/輸出通道,都是12位的。I/O板有16個輸入/輸出通道,一個RS-232通訊口(當時這個通訊功能在現(xiàn)場用不上)。限于當時的技術水平,初次研制微處理器調節(jié)器時,軟件內容還不大豐富,比起后幾年引進的單回路可編程調節(jié)器,技術水平上的差距還是有很大的,但是我們還是進入了國內智能調節(jié)器的新時代。


比起模擬調節(jié)器的性能,智能調節(jié)器畢竟先進多了。比如在PID的控制模式上,設計了一般增量型控制和微分先行控制。PID控制中增添了抗積分飽和與積分分離方式以及輸出部分報警上、下限調整,4-20mADC或1-5VDC輸出限幅調整。為了消除生產過程中參數(shù)受外部干擾的影響,程序中設計了多種濾波方法,如平均法、中值法、一階遞推法等,這些內容可靈活精確地設置,這在模擬儀表中是無法實現(xiàn)的。整個設計是百分之百的儀表化,面板設計完全同于DDZ-Ⅲ型電動單元組合儀表中的調節(jié)器(只是在內部有幾個設定鍵,但很簡單),使儀表操作十分簡單,深受儀表操作人員的歡迎。


課題組人員群策群力,立志攻克難關,反復進行編程測試

為了保證儀表的質量,我們對儀表進行了嚴格的審核,當時沒有EMC(電磁兼容)的射頻輻射和傳導抗擾度的試驗方法,只能以步話機近距離進行試驗,還有用手槍鉆在一個電源插座上頻繁開關進行試驗,看對儀表有無影響。其他的模擬儀表的試驗內容也都做了。張家駿是一個能力非常強的人,在短短的幾個月里,他就熟練地掌握了二進制的編程方法,將它們編成控制程序,反反復復地調試。特別是PID調節(jié),比較了完全微分方程與不完全微分方程,最后證明只能用不完全微分方程。計算用的是定點運算,如何定字長,保留位數(shù)、符號位的處理等進行了大量計算試驗。今天看起來這些均很簡單,可在當時都沒有可借鑒的。

課題組群策群力,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。楊林女士當時女兒還小,她愛人又不在重慶工作,她每天在辦公室工作到晚上9、10點,女兒沒人照顧怎么辦?于是她就將辦公室的椅子拼放在一起,讓女兒睡在上面,夜里離開辦公室時,將女兒用衣服一包,就抱回家去,真是辛苦極了。馬少梅和黨委書記李培玉、總工程師謝兆盈經常來看我們,聊聊情況,看有什么困難需要所里幫助解決,同時也鼓勵大家努力工作,早日拿出成績。室主任牟晶經常晚上陪著大家一起做實驗。


樣機測試工作完成,市場需求量大

1981年初,3臺樣機完成了測試工作,由所科研計劃處聯(lián)系在貴州省遵義市的906廠(鈦冶煉廠)作現(xiàn)場試用。1981年6月,我們課題組4人來到了906廠,該廠的鈦金屬提煉的原料是四氧化鈦,液狀的,通過還原反應成為海綿鈦。以前用的是前蘇聯(lián)電子管式的儀表,控制方式落后,成品率低。我們的任務就是用新研制的儀表代替那些老式儀表,提高生產效率。

全國第一臺智能可編程序調節(jié)儀研發(fā)成功和現(xiàn)場投運成功

906廠是個老企業(yè),是20世紀50年代由前蘇聯(lián)援建的,雖然地處山區(qū),但工藝技術力量是很強的,技術人員都是清華大學、北京大學、上海交通大學、復旦大學等全國重點大學的畢業(yè)生。由于年久失修,自控部很落后,多年沒有改進,大部分都是手動操作。這也限于那個年代的客觀條件,工廠的生產條件非常艱苦,這是我們原先沒有估計到的。生產工藝管道陳舊,很多地方有滲漏。由于原料是四氯化鈦,腐蝕性非常強,空氣中經常充滿嗆人的氯氣。陰天的時候,廠房內一片白濛濛,泄露出來的氯氣散發(fā)不出去,人的呼吸都感到困難,眼睛也睜不開。生產車間每人都有一個防毒面具,情況嚴重時戴上;程度輕的時候,如果感到嗓子難受,到廠醫(yī)院領“非那根”止咳藥和廉價白酒,喝一口,讓人的嗓子麻木一會兒。

在這種條件下,課題組人員真可謂發(fā)揮了“一不怕吃苦,二不怕死”的精神,在廠里跟操作人員一起,實行三班倒,跟值班守在自控室,一是跟蹤控制過程,隨時解決出現(xiàn)的一些問題,如:P、I、D 參數(shù)的調整;二是教會操作人員如何使用儀表和維護儀表。


在這個過程中,張家駿的作用特別突出,他是西安交通大學1961年畢業(yè)的高材生,當時還是一機部儀表局DDZ-Ⅲ型電動單元儀表現(xiàn)場中試組組長。他扎實的自控系統(tǒng)理論基礎和現(xiàn)場調試應用經驗,對智能可編程序調節(jié)器的現(xiàn)場應用起到了極大的作用,也使我從中學到了許多實際應用知識,非常令人佩服。因為張家駿不但理論知識和經驗非常豐富,而且一點都不保守,問他什么,他都會毫無保留地告訴你,這對我以后進行智能調節(jié)儀表的研發(fā)和現(xiàn)場應用都有了極大的幫助。


1981年9月,我們順利結束了在906廠的工作,圓滿完成了任務。通過幾個月的應用,證明我們研制的智能可編程序調節(jié)儀表完全滿足鈦冶煉還原爐的控制要求,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合格率,節(jié)約了能源(具體數(shù)據(jù)因時隔太久,記不清了)。當時906廠對我們的評價是很高的,臨離廠時,廠里舉行了隆重的歡送會。


回到所里,所領導熱烈地迎接了我們,并舉行座談會。不久,機械部發(fā)來賀電,祝賀”全國第一臺智能可編程序調節(jié)儀研發(fā)成功和現(xiàn)場投運成功“。當時科研成果評獎制度還未開始,沒有評獎。后來906廠又陸續(xù)向我們所買了幾臺。


再接再厲,四回路可編程序調節(jié)器研制成功,并進行批量生產

在此基礎上,重慶工業(yè)自動化儀表研究所電動儀表室的同事們開發(fā)成功了“四回路可編程序調節(jié)器”,并專門組織了生產班子,進行批量生產,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?!八幕芈房删幊绦蛘{節(jié)器”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,這時我已調回上海工業(yè)自動化儀表研究所工作。

重慶工業(yè)自動化儀表研究所可編程智能調節(jié)儀表的研發(fā)成功與生產、轉讓,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智能化調節(jié)儀表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這與當時研究所所長馬少梅的正確領導和支持是分不開的(馬少梅后來調任機械部儀表司任總工程師,他在蘇聯(lián)學習期間,其導師是世界三大自控理論權威之一)。

作者:戈劍,高級工程師,原為機械部重慶工業(yè)自動化儀表研究所第四研究室科研人員,長期從事調節(jié)控制儀表系統(tǒng)研究開發(fā)工作。后調機械部上海工業(yè)自動化儀表研究所工作。
戈劍高級工程師
飛鴻踏雪泥》收錄的文章多是以第一人稱記述,是我國儀表和自動化人的親身經歷、親手所為、親眼所見,這些文稿、照片是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國儀表和自動化事業(yè)發(fā)展歷史的寶貴素材。一篇篇文稿飽含深情的記錄著歷史,一張張凝聚并喚起記憶的老照片,將我們的思緒帶回到了60多年歷史進程中。那些曾經的人和事,不僅讓人們領悟了歷史賦予的深意,更讓人們體會到在“人”“事”之中所蘊含的規(guī)律和精神。


但是,儀表人的故事能進入報紙、雜志、電視、網絡等大眾傳媒的卻不多,“會道的一縷藕絲牽大象,盲修者千鈞鐵桿打蒼蠅”,儀表自動化專業(yè)就是這一縷細細的藕絲,儀表自動化人常常成為幕后英雄,容易被世人遺忘,其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也有可能隨風飄散。


相關儀表推薦

共有訪客發(fā)表了評論 網友評論

  客戶姓名:
郵箱或QQ:
驗證碼: 看不清楚?